「耕讀傳家、晴耕雨讀」是客家人重視教育的寫照,早期客家先民為培養子弟廣開書院,即使生活艱困,也不輕忽子女教育,歷來教育發達、博士輩出的地方,往往都在客家庄。

 

 
客家子弟努力讀書,只待他日考取功名光耀門楣,苗栗文昌祠(英才書院)有「開中門」傳統,是士子無上榮耀,近年來這項傳統也擴展到頭份永貞宮,苗栗縣政府還官辦「士子開中門」以獎掖文風。

 

讀書脫貧 客家人重教育

 

 

客家文史學者陳運棟說,重視教育是客家人最值得稱道的地方,清代到民國,教育最發達地方是現在的梅州(古名嘉應州),清代進士、舉人、秀才最多的也是嘉應州。

 

他說,台灣也一樣,出博士最多的是美濃,頭份也不少,客家人重視教育,是因為脫貧要靠讀書、科舉之路,才能成為仕紳階級,這也是刻苦耐勞性格和環境使然。

 

向陽書院 五代投入教育

 
陳運棟的高祖父陳春龍為子弟前途設想,清光緒2年修建私塾向陽書院,曾祖父陳展鴻原致力考秀才,因1895年乙未割台,無緣博取科舉功名,從此坐館書院,教育地方子弟,從陳春龍到陳運棟,已五代投入教育事業。

劉家塾教子孫 出過2進士 

 

西湖鄉宣王宮前身雲梯書院,原是劉家的家塾,是來台第三世劉永長在1828年創立。劉家子孫劉明男說,來台祖劉恩寬靠開墾加上與人幫傭,累積家產,胼手胝足到第三代已家財萬貫,劉永長認為子孫衣食無虞但缺教養,因此創辦家塾。

當時劉家子孫白天耕作、晚上學習,數十年孕育許多人才,清光緒年間出過劉廷珍、劉廷耀兩名進士,劉家祠堂外至今還留有皇帝御賜的旗竿石座,見證劉家書香傳統,劉家後代子孫當醫師、校長也多,劉明男伯公一家就出過7名醫師。

元宵布馬陣 代表衣錦榮歸

頭份鎮永貞宮開中門活動,由布馬陣帶頭,引領士子遊街進場。
記者胡蓬生/攝影
苗栗縣政府秘書長周世明說,客家人過年狂歡,但元宵後,長輩就會勸勉子弟要收心,「男兒立志出鄉關,功名不成絕不歸」。元宵節客家的布馬陣,就代表衣錦榮歸。

他說,布馬陣是世俗陣頭,卻是客家人的一種期許,代表讀書人要認真打拚,他日衣錦榮歸,這個陣頭客家人不能忘。往年元宵節還有踩高蹺,期許子弟高人一等,長輩也常激勵子弟「有本事到文昌祠開中門」,客家人耕讀傳家,開中門遊街無上光彩。

文昌祠開中門 饒維岳第1人

文昌祠創建於清光緒8年,是縣定三級古蹟,主祀文昌帝君,旁祀倉頡聖人、韓愈,正殿中門平日不開,只有在新正及春秋二祭時開中門祭聖。文昌祠祠規獲博士學位或高考及格者,可開中門行三獻禮祭聖,這是個人及家族莫大榮耀。

文昌祠首位開中門祭聖的是饒維岳,生於光緒29年,民國13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法學部,不久獲日本高等文官司法科及格,是最早考上司法官的台灣人,歷任台南法院庭長、台中法院院長。

苗栗政壇黃派始祖黃運金畢業於日本大學法學系,獲得日本高等文官、司法官兩科考試及格;劉派掌門人劉闊才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法律系就學期間,也獲日本高等文官行政、司法官考試及格,後再取得日本關西大學法學博士,兩人回國都開中門祭聖,轟動一時。

民國84年公館鄉農家子弟劉傳聖開中門,他是新竹高工畢業後進高雄工專,再考上台灣技術學院,畢業半工半讀,41歲取得台大電機博士,是客家「耕讀傳家」典型。

苗縣府重視 公辦開中門

 
苗栗縣長劉政鴻重視士子開中門傳統,且因個人祭聖花費不貲,民國96年起由縣府公辦,規模逐年擴大,第一年30人,第二年32人,去年增至50人,士子乘車遊街光宗耀祖,饒富激勵向學意義。

永貞宮榮譽狀 父祖也列名

頭份永貞宮從民國96年起,也仿效文昌祠辦開中門活動,頭份、三灣、南庄、造橋等鄉鎮獲博士、高考及格者都可參加,由廟方頒發榮譽狀,榮譽狀並永存廟內陳列,還記載士子父母、祖父母姓名,彰顯長輩培育子女的辛勞,今年開中門活動有26人獲此殊榮。

【2010/03/18 聯合報】@ http://udn.com/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nlavi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