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個博士的養成,真的要花不少的成本。

然而,高學歷未必等於高薪,這是眾所皆知的事實!

苦主最喜歡舉自己的例子~

自己拿到了PHD之後,即便升等為副教授,年資仍然低於同班同學Amy。

她畢業就在金融界工作, 不必進修碩博士,

靠著早進入職場卡位,也靠到了大山,永遠沒有『公司』會倒的問題;

隨著年資增長,年薪亦成正比。

這裡沒有位置,換家分行就是了…

而苦主呢?任教的學校是小山,摇搖欲墜,隨時會倒…

也沒有分校可以去蹲說!

這樣比起來,苦主這輩子也做了一件人生最阿呆的事~

沒事讀什麼博碩士!?

還不如一個大學生!

 

然而,人生只是用薪水去比的嗎?

如果,只為了想獲得高薪,根本不必讀博士;

因為,博士的出路最狹窄…

充其量,念到碩士就已足夠;

無心投入研究或教育的人,真的不該浪費自己的生命及社會資源!

 

本人從碩士畢業後,壓根不想再念上去;

原因是~

太辛苦,投資報酬率太低。

看到教授們的學術生活,敬謝不閔…

後來,重作馮婦的原因是~

timing到了,也被逼到不得不做出選擇!

一方面是真的想充電(否則面目可憎,會有7年之癢),

另方面是考量,自己真的喜歡現在的工作,也找到了自己可以發揮的人生舞台,

所以,願意犧牲時間、金錢、健康和家庭生活等,投入其中…

只為了配合~

台灣教育界的遊戲規則…

 

讀博士,拿學位,不可能只拿到1張紙而已!

中間勢必歷經不少抉擇和挫折;

能拿到學位,就表示自己比沒拿到的人有更好的抗壓力和受挫力才是!

至少本人一直這樣以為…

既然選擇了,就不要後悔,且後悔也無濟於事!

 

 

再者,到學位之後,不一定得從事教職;

除非自己真的願意投入熱情~

在這有教無『淚』的志業中…

研究性質的工作應該也不少,

拿到最高學位,不該是個包袱~

如果,這個學位讓自己沒有彈性,也沒有身段,不能屈也不能伸,

那麼,這是『真高』,還是『假高』?

僅以本文和拿到PHD的看倌們共勉 

 

~以下摘自中時電子報,公校無路 私校無門,Nov.09,2009~

據報載,目前國內在學博士生約3萬人,每年3000多人畢業。在少子化及國立大學教授退休轉戰私立大學兩大風暴襲擊下,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任教,長期下來,台灣學術界新陳代謝慢,非國家之福。

名博士的養成耗日費時,即使一路讀書順遂,拿到博士學位可能30歲了,可見讀博士是一項大投資。但現在的台灣社會卻讓這群高階人力找不到出路,他們愈來愈哀怨。

 

台灣每年培育一大堆「土博士」,加上國外回來的「洋博士」,如果好好運用,可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。台灣學術界如果不給年輕人機會,形同在一池死水裡玩,長遠下去,必然不利學術發展。

 

~以下摘自中時電子報,當臨時工 早知就不讀博士,Nov.09,2009~

41歲的阿宗花了9年在國內頂尖大學取得歷史學博士,但因找工作不順利,目前在教育部搶救高階人力失業的擴大就業方案中,做為期一年的臨時性工作。而他有高中同學畢業當警察,起薪就5萬多,他感慨,「早知道就不要讀博士了!」

 

「學生來源減少,現在大學幾乎開不出新教師名額,加上私立大學為讓評鑑成績好看,紛紛找公立大學退休教授任職,堵死了年輕博士的機會。」阿宗感慨說,如果時間可以倒流,他不會讀碩士、博士。阿宗的高中同學中,有7個人當警察,20歲開始工作、起薪就5萬元。阿宗說,他晚同學20年才開始工作,現在薪水4萬多元,真不知讀博士要幹什麼?

 

年輕博士任教之路艱難,造成正在讀博士班學生心生警惕。清大光電所博士班一年級王奕智說,要在大學取得教職非常困難。除非再到國外進修,然後好的研究成果,加上有力人士推薦,才可能找到教職。

 

目前在英國倫敦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的林柏儀打算學成後回國服務,但他已感受到不小的就業壓力。他說流浪博士不只是個人的損失,也是國家的損失。台師大名譽教授吳武典則指出,有些年輕博士一份薪水都領不到,資深教授卻領兩份薪水,教育部大學評鑑制度是「元凶」。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回應,如果大學評鑑制度不夠好,可以檢討改進。但年輕博士進不了大學當專任教師,主要是學生人數減少,學校開不出新教師員額所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nlavil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